【图】海榆中线以南8至10公里处、今海口市殡葬管理处以南的婺源河上游浅丘陵地带。地名加上去,染得很漂亮,有种哈尼梯田的感觉。
海南早期影像资料很多是西方人拍摄的,非常珍贵。我们这里所说的也是西方图像数据。它视野广阔,内容丰富,但年份特殊:1966年3月,距今已近55年。
老一辈的人都知道,在中国,那是一个“风雨欲来,楼宇风雨”的年代。美国人可以来拍很多照片吗?难以想象。
确实有。但它是在外太空的一颗卫星上。
当时,冷战正在激烈进行。美国和苏联竞相开发间谍卫星。他们于1966年提出,并于次年签署了《外层空间条约》。 1966年的美国卫星是第一代的最后一批。分辨率提高了,但仍然无法无线传输。胶片必须归还地面……
时过境迁,这些图像后来被解密并公布。中国的机构早在十多年前就合法推出了它们,公众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核查。我们找到了今天海口市的地区,发现天气条件很好,图像质量是当时最清晰的。
我看过一些当年的卫星图像,但我从未见过如此清晰的。比同时期的北京、沉阳、广州等大城市清晰得多。甚至有朋友怀疑是航拍照片。实在是太意外了!
这些视频史料是历史与真实地貌之间架起的一座宝贵的桥梁。海南他们能留下来真是幸运!
图1:春意盎然的田野
五源河上游灌区规模相当壮观。那时,耕地还没有进行精耕细作,稻田都是传统风格,按照轮廓线分成许多小块,像精美的刺绣一样,美丽极了!
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深色的田地是已经种下稻苗的田地,而浅色的田地还没有种下稻苗,水面反光着。田地已经准备好了,田地里零散的小黑点有的是一堆堆秧苗,有的也可能是农民。还可以区分成块的稻田。
这颗卫星的分辨率为0.6米。如果有人平躺在对比鲜明的背景下,就可以被识别出来。理论上,牛也可以被识别。从照片上看,似乎比0.6米还要薄。
图1A:原始图像在发送到天涯之前必须进行压缩,清晰度受到影响。在计算机上查看这些卫星图像,可以欣赏到30%到40%的细节。如果使用移动网络或者手机微信界面查看图片,无法放大图片,因此天涯的清晰度进一步打折扣,很多细节变得更加不清楚。这是无奈之举。
这里,再次放大图片左侧,看看左下角的“长途巴士”~
图2:婺源河灌区
五源河是海口西翼最大的单流河流。最晚在宋代就有了经典的农业,在明初就有了成熟的灌溉区。据明正德《琼台志》记载,从五缘桥(大致在图中斐角村东北)开始,“村人每里筑一池,名曰池门,有水则开。涝、晴时停,引水灌溉田地约六十公顷。”下游还有大滩陂、桥冲陂,面积相近。
这里是海南老农区,村庄密集。也是乡村传统文化的核心区之一。卫星图像展现了农业机械普及前这片肥沃水灌区经典牛犁稻田的整体形象,数百年来基本保持不变。
图3:老海口
浓密的黑色屋顶。六百年前建成的海口城墙被公路勾勒得清晰可见,就连内部的街巷也被勾勒得一清二楚。后来,楼盖得更高了,道路和街道就不再那么畅通了。左下角,11年前建成的解放西路非常显眼。路上的树木已经长得很整齐,树冠变成了一把大伞,但还没有完全遮荫。路口雪白的新百货大楼在宽大的旧屋顶中显得非常醒目。
通往海淀岛的古老木桥早已被冲毁。当代的人民桥始建于1970年,地图上并不存在。只有突出江面的大码头和西侧宽阔长长的堤岸,这就是古老的海口港。
图4:“三角地”
无论是建省前后的“十万人才下海南”,还是二十年前的“十万知青下海南”,人们对海口南部这片“三角土地”都记忆犹新。
三角洲是海南首屈一指的交通枢纽,可以说任何人想要登陆海岛都必须经过这里。当时海口市南北主干道博爱路向南延伸至此,与环岛公路东西线上的“海秀路”、“建国路”(即后来的海府路)相交,形成三角形圆形旁路区域。南边不远就是大营山机场。卫星拍摄前一年,海秀路和海府路这段路刚刚铺上水泥。
岛上的长途巴士总站位于附近。不远的东边是海南区政府,西边是大英山或人民公园,再远一点就是岛上最高的建筑华侨大厦。三角区附近只有两家酒店,而且总是客满。台风来临时,商务出行困难,城里的酒店宾馆立刻爆满,路人只能侥幸得到一晚20毛钱的地板铺位。
1971年至1979年,大营山至秀英港窄轨铁路开通运营,成为一个时代的特殊记忆。然而,拍摄这颗卫星时它并不存在。
图5:城西新区
位于老海口以西。三个月前,宽14米、全长7.2公里的滨海大道快速车道刚刚竣工。这是当时海口最宽的马路。水乡口外的长堤首次跨过小海湾,与岩藻村相连,与伯邑村相连。照片中可以看到路边整齐的树木,小如针孔。我们再一次对这颗卫星的分辨率感到惊讶。
龙华路快速车道历时数年修缮硬化,宽12米。从一中起笔直向西南延伸,到达后来的椰岛楼附近。其行道树尺寸介于解放路和滨海大道之间。
龙华路以西的沿海地区本来就是大片水域,有河流、鱼塘、盐田、湿地,村庄只能在其中插花。作者绘制了建省之初修建的龙昆路。前后,连片的水上湿地逐渐被填平,图中的这些传统村落成为海口扩城后第一批整合的历史地名。
图6:海淀河口
五十年来,卫星地图上最大的差异是在海淀河口。这是名副其实的“海口”,海口古港“白沙津”的出海口。据史料记载,大型船舶不能直接进入内港,只能停泊在外水域。小船将人和货物连接到陆地上非常不方便。
海淀江长堤港历来称为海口港。解放初期称“海口港长堤码头”(对应“海口港秀英码头”)。 1956年底,海口港厂址迁至秀英,长堤港更名为海口内港,又称海口新港。 (根据《海南省志·交通志》)

建省前后,该地区开始土地建设。滩涂上神奇地出现了大片陆地,雄伟的世纪大桥飞越了原来的滩涂和浅海。在地图上,作者用浅棕色的虚线标记了当代的海岸线,用黄色的线标记了当代的重要桥梁。
1930年,广东治河委员会聘请专家测绘了《海口三角洲图》(上图为局部),成为该地区第一幅较为准确的水陆地图。三十三年过去了,也就是1966年,卫星地图上这一地区的整个地貌仍然与这张地图相差不远。连清朝和民国时期的海防炮台位置都看得清清楚楚!后来,风沙造地,这片废墟没有被保存下来,真是可惜!
当时,板正村(今图图邦墩村)西边全是滩涂。参考1930年的勘测地图,英文字母代表的地点是:
答:炮台从清代到民国时期一直镇守海口,是海口港和城市的重要外围防御阵地。
B:海关拉旗处。这表明该船已进入海关。
C:民国初期,是一家麻风病医院。
D:清末民初的伊之那炮台。 1947年后,此地为海南大学私立校园。 1930年的勘测地图上有椰子树,因此得名椰子园。
E:海南大学现址。
图7:秀英港
秀英,清代又称小英、水英,是当地方言的读音。自清末张之洞两广总督以来,秀英山的海防地位就受到高度重视,修建了著名的秀英炮台。民国初年,陈济棠大力经营秀英港。但随着抗战后期和海南岛的解放,港口逐渐衰落到战后几乎废弃的地步。
解放后,继续重建、扩建。 1956年12月,海口港迁至秀英港。正式名称为海口港,但通用名仍为秀英港。到1960年左右,已相当成熟,可同时停泊数艘500-1000吨级的船舶。卫星照片中可以看到众多的中小型船舶。
左上角椭圆形图为码头一角放大图,左下角小图为1940年日据初期地图。秀英港(当时称海口港树昌码头)曾有刚刚建了一个防波堤。
图8:秀英堡及秀英村
为了清晰起见,这张图被特意放大了,这样就连形状各异的路树也能清晰区分。秀英村的道路几乎触手可及,如今它被保留为城中村。村南是海秀公路,尚未拓宽,路面为土路。
图9:海瑞墓
历来被誉为“粤东之义”的海瑞,有一座保存非常完好的庄严肃穆的墓地。直到卫星摄影时代仍然如此。不幸的是,灾难很快就来临了。 1966年8月至9月间,广东宾雅村海瑞墓(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砸,墓被掘出”(当代《海口市志》),严重损坏。后来修复了,右下角小图显示了现在的情况。
这张卫星图应该是海瑞墓原貌唯一的俯视图。当年,宾亚村周围都是农田,再次让我们想起这里古老而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
图10:大英山机场
这个机场的整体图比之前报纸上刊登的机场低空鸟瞰图要完整得多。
为什么机场看不到大飞机?据推测,由于1960年代我国经济并不繁荣,客机很少,飞往海南的航班也非常稀疏。海口是一个小机场。飞机抵达后不久,载着乘客再次起飞。
不过,我看到了很多小型的米型战斗机(图中的小圆圈是放大的)。他们不是摆设,随时准备战斗,不久前就立下了功劳。
现代《海口市志》 包含:
1964年9月20日:“9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兵在海口上空击落一架美国F-104战斗机,活捉一名美军上尉飞行员。”
“1965年9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空军在海口地区上空击落一架美国F-104战斗机。23日,海军航空兵在海口市举行胜利颁奖仪式。”
巧合的是,两年都是9月20日。空战战场在海口,最近的机场是大英山。原来,大营山机场在解放初期是一个军用机场。 1956年后成为军民联合机场,直至20世纪末迁至美兰。
图11:府城
对于怀旧者或历史研究者来说,最值得关注的是府城。
这座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州府,在卫星地图上有着非常清晰的轮廓。虽然现代也有比较清晰的城市地图,但并不像这张照片那么直观。每栋房子都看得清清楚楚,几乎可以摸得到。整个城墙的轮廓清晰可辨。护城河的很多地方还是水,即使剩下的地方没有水,周围也都是树林。周围的村庄并没有明显扩张,仍然是现代化的景象。这张图太珍贵了!
府城呈狭长方形,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城东北部、海府路(今琼州大道)以东,几乎空无一人。事实证明,这与地形密切相关。府城建在冲积平原沿岸的梯田上。海府路西侧地面标高通常在20米以上;东侧往往低四五米,有的地方地势更低。低地容易发生洪水,因此难以建造和使用房屋。
另一方面,城墙布置巧妙,数百年不倒,护城河水位也长期保持。这体现了古代策划者的卓越技巧。
城北的红城湖于1964年被挖掘,距照片拍摄仅两年时间。湖上还没有树木,所以作者把这张图的位置解读安排在了湖上。 “红城湖路”等多条主干道尚未开通。新建筑集中在海口周边,隶属于琼山县。除海南师范学院(海南师范大学前身)外,暂时未见更多新建建筑。
阜城地图最能体现卫星图像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一座宝贵桥梁”。
标题:1966年令人惊叹的海南高清卫星图像
链接:https://www.zhangqiushi.com/news/sypc/17225.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用户评论
那个1966年的海南高清卫星图简直太震撼了!我原本以为这是个普通的地图游戏,但真实的历史照片和高清晰度的画面,让我有一种置身那个时代的感觉。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这款游戏中,能看到1966年海南的卫星图片真的很意外。画面细节惊人,从卫星照片中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第一次玩到利用过去的卫星图来玩游戏就海南来说,这种结合历史和游戏元素的方式让人既惊讶又感到新鲜。特别是高清展示更增进了年代感体验。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这款游戏中,用1966年的海南卫星图做背景真的很独特。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地理信息,还让玩家能从另一个时代角度了解这个地方。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对历史兴趣浓厚,在这款游戏中看到真实的1966年海南地图,简直令人惊叹不已。细节之真实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款游戏中的“1966年海南高清卫星图”设置真是出乎意料。清晰的画面,每一张都是历史的珍贵记录,让玩家对这个区域的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谁会想到游戏可以利用实际的1966年卫星图啊?这个游戏不仅仅好玩,还能让你通过高清图片学习历史地理知识,真的是一个惊喜!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款描述为使用1966年的海南高清卫星图的游戏真的很独特。从视觉来说,这样的画面展现确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对卫星图背后的故事感兴趣,这款游戏让我有机会通过一个游戏的方式来了解那个时期的海南,尤其是以这种高清晰度的画面进行呈现。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第一次玩到使用1966年真实卫星图的游戏就海南而言,我对这个游戏的创新点非常满意。每一张高清图片都能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历史的气息。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款游戏用1966年的海南卫星图为背景,简直就是游戏界的奇观!不仅游戏好玩,还能学习到很多关于那个时代的地理知识和历史故事。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对1960年代的历史着迷。这款游戏中通过高清卫星图展示该时期的海南,让我可以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并对当时的生活状态有了更深的了解。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将1966年的真实卫星图像融入到游戏中真的给玩家带来了一场时空穿越体验。每一幅画面都充满了故事和历史感,让人沉醉其中。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玩这款游戏时看到那些1966年的海南高清地图片段,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本珍贵的历史书籍,每一张地图都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者。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利用1966年海南的高清卫星图作为背景的游戏让人大开眼界。它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还让人对那段历史有更深入的认知。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款游戏中1966年的海南卫星图像太让人惊叹了!游戏制作方将历史与现代科技融合得恰到好处,令人沉浸其中,体验一段独特的历史片段。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玩这款以1966年海南高清卫星图为背景的游戏时,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过了时间隧道。每一张地图都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和历史细节,非常吸引人。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通过这款以1966年的海南高清卫星图为主题的游戏,我深入了解了那个时代的地理特点和文化风貌。每一次探索都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敬畏。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款游戏中的1966年海南卫星图元素给玩家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不仅游戏本身玩法出色,历史的画面还让人有种时空穿梭的感觉,非常独特且难忘。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